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當前位置: 首頁 > 校園專題 > 醫務室
預防新冠肺炎及各種傳染病
作者: 佚名                          瀏覽:次             發布時間:2020-08-31 17:31:24
轉眼,暑假馬上結束,又進入了開學倒計時,各種病毒、細菌也“不甘寂寞”簇擁而至,疾控君溫馨提示應警惕新冠肺炎、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手足口病、乙腦、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及流行性出血熱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為防范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反彈,保護身體健康,對群眾提出以下防控建議。 健康提示: (1)無論是境外(含港澳臺地區)入境還是從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來陜返陜人員,應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隔離和健康管理工作。 (2)農貿市場、食品加工廠、肉聯廠等重點場所工作人員應注意場所通風消毒、從業人員健康監測等工作,嚴防從業人員帶病上班。 (3)群眾應科學佩戴口罩。提倡隨身攜帶口罩,在人流密集、空間密閉/半密閉的場所,或與他人近距離接觸時(小于1米),建議佩戴口罩。 (4)學會正確洗手。戴口罩前后、外出回家后、飯前便后、觸摸公共設施后、咳嗽或打噴嚏后等均要洗手。 (5)減少聚餐和聚會。盡量減少到空氣不流通的室內娛樂場所和公共場所活動,如密閉網吧、酒吧、KTV等。 (6)做好居家清潔消毒。家中每天開窗通風至少三次,每次半小時;居室正常情況下保持清潔即可;分體式空調要清洗消毒后才使用,集中空調要由專業人士清洗消毒后規范使用。 (7)加強個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有發熱、乏力、干咳等不適癥狀,盡早到就近醫療機構就診(如有發熱,需前往發熱門診)。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9月恰值各大中小學校相繼開學,入學后因新感染源的介入、易感人群聚集等原因,將增加各類傳染病的傳播風險,應警惕學校聚集性病例的發生。 健康提示: (1)加強學生新冠肺炎、常見呼吸道、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和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的防病意識。針對有疫苗預防的傳染病如流感、流腮、水痘等,應按相關接種要求及時和全程接種疫苗。 (2)學校應嚴格落實晨午檢制度、因病缺課登記制度、病愈返校制度、疫情報告、消毒制度等各項防控措施,保持教室、宿舍等的通風換氣,密切關注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著重防范呼吸道及腸道傳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發疫情。 (3)學校應注意飲水安全,在開學前對供水飲水設施進行衛生檢查,對水質進行采樣送檢,正規機構檢測合格方可飲用。 (4)學校應注意食品安全,在開學前對食堂等關鍵部位進行拉網式排查,不留安全隱患。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病原體有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16型,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其次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除此還可通過接觸病人或通過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皰疹液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等感染?;颊咧饕允?、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膚黏膜的皮疹、皰疹、潰瘍為典型表現,少數患兒會發展為重癥病例,極少數也可出現死亡。 健康提示: (1)接種EV71疫苗能預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的發生。 (2)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在觸摸口鼻前、飯前便后、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一定要洗手;打噴嚏、咳嗽時注意用紙巾遮掩口鼻;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還應指導兒童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掌握“六步洗手法”。 (3)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勤換、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玩具或其他用品應定期清洗消毒。 (4)盡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避免與有發熱、出疹的兒童接觸。 (5)一旦出現如發熱、皮疹或口腔潰瘍等,及時到醫院就診,拖延治療或誤診易使患兒發展成為重癥病例,甚至導致死亡。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常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每年的7-9月是我省乙腦主要的流行季節,隨著9月份大中專院校開學,將會有來自非疫區的新入校學生,發生乙腦的風險將會增加。 健康提示: (1)乙腦疫苗是預防控制乙腦的主要措施,目前國內外應用的乙腦疫苗有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均可用于8月齡以上的兒童及成人。推薦新疆、西藏、青海等非疫區來陜的大一新生以及非疫區前來務工或旅游者在“知情、自費、自愿”原則下接種1劑次乙腦減毒活疫苗或2劑次乙腦滅活疫苗接種。 (2)家居環境中可以使用紗門、紗窗、蚊帳防蚊,室內可使用蚊香、氣霧劑等家庭用衛生殺蟲劑驅蚊、滅蚊。 (3)注意家庭和畜(禽)舍衛生,清除可能蓄積有蚊幼蟲孳生的各種水體,及時清理花盆的托盤積水。 (4)外出活動時避開蚊蟲喜好的陰暗隱蔽環境,穿上淺色的寬松衣褲,也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驅蚊劑,防止蚊蟲叮咬。 (5)一旦出現乙腦疑似癥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后出現的急性、亞急性疾病。其潛伏期短,突然發病,且發病多與某種食物有明確聯系。 健康提示: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同時應注意廚房和飲食衛生,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 (2)食堂和家庭采購食品要嚴格把好質量關,切不可為貪便宜而購買腐爛變質的原料。食品從業人員應嚴格執行衛生制度,注意個人衛生,保證食品安全。 (3)在外就餐時,要選擇正規、衛生條件好的飯店或餐廳。不要采摘、撿拾、購買、加工和食用來歷不明的食物及不認識的野生菌類和野果;盡量不吃未徹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凈的生水,不吃腐爛的蔬菜、水果;不吃生的四季豆、發芽土豆、霉變甘蔗等;少吃或不吃剩飯剩菜,如需使用,需徹底加熱。 (4)進餐后出現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癥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怯芍举R菌(也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癥狀主要表現為發冷、發熱、腹痛、腹瀉、排粘液膿血樣大便。菌痢全年都有發生,夏秋多見。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人群,學校、托幼機構和工地等集體用餐場所,容易引起暴發疫情。 建議: (1)預防細菌性痢疾的關鍵是防止“病從口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特別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飯前、便后勤洗手,食物加工過程中應注意手衛生,生熟要分開,不喝生水、不食用腐爛不潔食物。 (2)注意環境衛生,餐具及時洗凈,有條件的可以定期消毒。保持廚房干凈衛生,垃圾做到日產日清,防止蒼蠅、蟑螂和其他動物污染食品。 (3)一旦發生腸道傳染病癥狀應及時就醫;家庭或社區多名成員同時出現癥狀,應在去醫院的同時向疾控中心報告。 流行性出血熱 出血熱是由鼠類攜帶漢坦病毒,并通過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徑,直接或間接傳染給人。西安市周邊區縣高校集中,是流行性出血熱疫情高發地區,隨著9月大中專院校開學,將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入校學生,出血熱發生的風險將會增加。 健康提示: (1)接種疫苗是防控出血熱的主要手段,高發地區16-60歲的適齡人群,尤其是接近60歲的農民和剛滿16歲的學生,應盡早前往所在區縣疾控中心、鄉鎮衛生院或村衛生室,積極接種出血熱疫苗。 (2)加強個人防護,盡量避免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村周、果園、菜園、養殖場等重點場所可長期實施滅鼠、防鼠措施;不吃生冷特別是鼠類污染過的食物、水等;清理臟亂雜物和廢棄物(如稻草、玉米秸稈等)時,要帶口罩、帽子和手套。 (3)一旦出現發熱、肌肉酸痛、皮膚出血點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救診。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日韩精品视频欧美国产@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日韩精品视频在线一�?@日韩精品在线播放